招生热线:0556-8937029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帮助学生摆脱挫折心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0-08-31 处室:政教处 作者: 点击: 5961

辅导教师:赵春荣

辅导对象:全体学生

教育目的:

当今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经不起挫折,鉴于学生挫折心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受挫折而引发的消极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承受力,引导他们在遭受挫折时采取正确的态度,选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地战胜挫折。

教育内容:

当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能力较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正确对待,及时疏导学生的挫折心理是教育工作者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挫折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

1.从学校方面来看,学生或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教师的方行不慎、方法失当,或因在学习上的激烈竞争处于劣势,或因人际关系恶化等都可能使学生心理受挫,出现挫折心态,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百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自卑、失望。性格向外的学生会变得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心灰意懒。

2.从家庭方面来看,有些学生因家里突然发生意外情况,如亲人伤亡、父母离异等;或因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且又不注意教育方法致使孩子长时间在家里得不到爱而产生挫折心态。他们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或消极的处世心理,性格上也会出现各种不良倾向,如狭隘、抑郁、怯懦、孤僻、离群、对立、仇视等。经受这些挫折的学生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或放弃追求目标,逃避现实,或迁怒于他人。

3.从社会方面看,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如“脑体倒挂”等,心理上失去了平衡,想到自己的基础差,学习又吃力,不如回家去做个体生意。这样便产生了挫折心态。

4.从学生自身来看,有些学生或由于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及缺陷导致挫折心态,或由于自我设计的“理想”总不能实现而导致信念动摇,产生了挫折感。处于这种心态的学生,轻则对周围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我行我素;重则逃避现实或玩世不恭、瞬息万变暴自弃。

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挫折心态产生的一些觉的原因和表现。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由于学生的挫折心态主要是由其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教育者在对待学生因挫折心态而引发的消极表现时,就不能就事论事地采取简单批评、禁止的办法,而要分析他们心理受挫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以疏导、教育。具体讲:

1.教育学生正视挫折。

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挫折虽说可以使人变得坚强,但如果长期经受挫折或挫折较大,又不能正确对待和恰当解决,则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不良品德的产生或心理变态。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从理论上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难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敢不敢迎着困难上。

2.了解挫折中的期待。

对于一个产生了挫折心态的学生,教育者期待他什么?这是教育者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也是矫正挫折心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取得一致的见解,矫正才能有的放矢,因为不论是受挫折学生自我意识的调节,还是教师帮助矫正,最终都必须由受挫学生自我认同、内化,才能完成向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模式的适时、适度的转换,才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正效应。

3.帮助学生释放能量。

处于挫折心态中的学生,体内潜能藏着一种能量,需借感情发泄来释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折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抒发他的不满。比如让他们向自己信 赖的老师、同学、朋友、亲人倾诉,取得他们的帮助,或开诚布公地与闹矛盾的一方交换意见。

4.诱导学生转移情绪。

当学生因受挫折而被挫折感所困惑、或者急躁发脾气时,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其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使其冷静,减轻或消除挫折感。比如,通过丰富学生课内外生活,让学生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者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消除其心中的积郁。

5.通过疏导对学生进行补偿。

补偿作用,用我国的一句老话说,那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尝试用某一方面的“得到”来弥补另一方面的“失去”。如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损伤而处于受挫心态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和途径,引导他们设法达到自己的既定的需求目标,从而弥补心理上的损失和创伤,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6.鼓励学生积极升华。

升华作用,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地应付挫折的方法。其含义乃是人的某种欲求如果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引起不良后果,那就不妨改头换面,用一种比较崇高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公众、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来代替,以弥补因挫折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

总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教师一方面要尽力避免让学生受到大的挫折,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使学生经受一定挫折的磨练,逐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承受力,引导他们在遭受挫折时采取正确的态度,选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地战胜挫折。

教学后记: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这节课,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